產蛋雞
蛋雞可分為育雛期、育成期和產蛋期三個階段。隨著周齡的增長,能量濃度和蛋白質水平降低。
①0~6周齡為育雛期。這一時期雞的營養需要是高能高蛋白,全價營養。設計配方時應選用粗纖維含量低、營養價值高、品質優良、容易消化的飼料。根據飼養方式和雛雞來源添加必要的抗球蟲藥和防白痢藥等。
②6周齡至開產前為育成期。作為產蛋雞,包頭預混料在開產前不能過肥。為了控制生長速度,日糧營養指標值應相對較低。此時期每1kg日糧的代謝能水平為:7~14周齡為11.72MJ,15~20周齡為11.30MJ。粗蛋白水平不宜過高,7~14周齡和15~20周齡的蛋白質水平分別為16%和12%。在氨基酸平衡的條件下,蛋白質水平可降到10%。育成雞日糧中鈣的水平不宜過高,在開產前2周到產蛋率達到5%時,鈣的水平可以提高到2%;產蛋量超過5%,鈣含量可提高到相應的水平。育成雞的飼料可以選用農副產品,如糠麩類、酒糟類、粉渣類以及青綠飼料等粗纖維含量高、能值低的原料,以控制體重。
③產蛋期。這一時期按產蛋率高低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:產蛋率小于65%、產蛋率為65~80%和產蛋率大于80%。生產中也可使用二階段制,即產蛋率大于80%和低于80%。產蛋高峰期要重視飼料搭配的穩定性和粗蛋白質含量。按照飼養標準,粗蛋白質水平應為16.5%,如有必要可以提高到17%以上。日糧中鈣的水平要達到3.3~3.5%,有效磷達到0.33~0.35%。此外,配合飼料的原料要求品質好、營養豐富,必需氨基酸、維生素、微量元素等指標可以適量提高。產蛋高峰期過后,日糧蛋白質的水平不可下降太快,并限制其飼料采食量為自由采食量的90~95%。鈣的水平要進行適當調整,40周齡后以及盛夏氣溫超過35℃以上時,鈣的水平可以由3.3~3.69%提高到3.7~3.99%,但不可超過4%。設計產蛋雞的飼料配方,一方面要根據雞的生產水平,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到雞的品種(如輕型品種、褐殼蛋品種等)、蛋的大小、蛋殼的厚薄以及環境氣候等因素。輕型白殼蛋雞料和中型褐殼蛋雞料可以通用,但應特別注意,褐殼蛋雞的蛋白質、吡哆醇、維生素B1、維生素E的供給水平,并同時供給其足夠的蛋氨酸和胱氨酸。褐殼蛋雞飼料中盡可能避免使用菜子餅柏,以免影響蛋品質。
3種雞
我國飼養標準中(蛋用)種雞營養需要與產蛋雞相同,而日本及NRC飼養標準中的維生素B6、維生素B2、維生素B12、泛酸、生物素以及微量元素鐵、鋅、錳的需要量都比產蛋雞略高。同商品蛋雞料相比,肉用種母雞飼料的鋅、鐵、銅、維生素B1、生物素、葉酸和吡哆醇含量相應提高30~50%,鐵、碘、維生素A、維生素K、維生素E和核黃素應提高1倍,泛酸應提高3.5倍,其他營養指標與商品蛋雞料相同。
免責聲明:轉載內容均來自于網絡,如有異議請及時聯系,本網將予以刪除。